转自公众号:中国冶金报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Y4ODI0MA==&mid=2650931310&idx=1&sn=137cc860d298bddf93b3f6b3f1e9241b
中国冶金报社报道组
140余项产品替代进口;废水零排放,全部用中水;新区较老区同口径降碳75%,新区电炉较传统电炉吨钢降低电耗30%以上……日前,当《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河钢集团石钢公司,被这样一份成绩单深深吸引。
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曾就石钢发展提出要求:石钢新区拥有全球领先的特钢装备、工艺技术和一流的作业环境,要把石钢新区打造成行业技术高地、产品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真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走进石钢,特钢“高地”得以炼成的奥秘逐渐浮现在《中国冶金报》记者眼前。
图为石钢生产作业现场一景。(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
走进石钢智能仓库,只见十几排搁架整齐排列,辅料备件进库、出库全部由机器人操作。
“我们取消了二级厂库,所有备品备件集中放置在这个智能仓库里。通过信息系统,动态掌握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周转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资金占用。”石钢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石钢以新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智系统,以数字化转型为路径对绿色短流程特钢智能工厂进行顶层设计,走出了一条以数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石钢中棒线精整车间主控工赵列达所在的精整作业区属于个性化生产且产品转运频繁的环节。因为有了产线智能机器人的加持,赵列达的工作有了新的变化——只需盯着操作台的电脑屏幕,轻点鼠标,就能操控作业,同时还能监测棒材产品在产线上的流转情况。
在室外棒材精整作业产线上,38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对轧制后的棒材拆捆、修磨、打捆、贴标、入库……这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精整车间上线后,代替人工进行繁重工作,实现了棒材精整标准化作业。这不仅降低了员工工作强度,还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石钢信息物流中心智能制造管理主管黄菁介绍。
在石钢炼钢厂RH精炼作业区,随着系统语音提示,RH系统合金计算、合金称量与合金投入无需人工干预就能一键完成。RH一键处理模型系统的成功应用,使RH平均周期控制在50分钟以内,钢液氢含量小于1ppm(百万分之一),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石钢对标国际顶尖智能钢铁企业,努力为每台设备、每条生产线都装上智慧大脑,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制造;同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柔性、敏捷制造能力;构建涵盖设备管理、自动控制、质量管控等在内的数智一体化系统,为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石钢的数智化是打破数据壁垒的数智化,是实现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的数智化。例如,生产端和销售端往往相隔千里,但通过打破数据壁垒,从接单开始,到质量设计、计划排程、质量管控、产品交付,这些环节都可以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实现了上下游动态高效衔接,让现场和市场“天涯若比邻”。
“石钢的数智化优势就在于打通了系统层级,消除了信息孤岛,推动了数据共享,构建了一体化数智系统。”黄菁说,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其他智能设备,都依托于这个看不见的平台高效运作,形成了100余项工艺技术创新成果。数字化转型为石钢带来诸多成效,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高创效产品比例同比提升31%。
目前,石钢各层级系统相互连通、全面融合,实现了设计、研发、销售、生产、采购、物流、质量、能源、设备的全流程协同,助推石钢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2022年12月27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2022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名单,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变速器生产基地和世界高品质汽车传动系统生产商法士特集团申报的“商用变速器低碳生产实践项目”成功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石钢的“打造绿色低碳先进特钢短流程生产企业”案例。
客户高度决定着产品高度,产品高度决定着企业高度。法士特集团是石钢的重要合作伙伴,分属于上下游的两家企业坚持通过技术升级、节能降耗、减排降碳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不谋而合,也是两家企业共同的追求。
一直以来,石钢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20年10月29日,石钢新区建成投产。在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石钢应用全废钢短流程特钢生产工艺,以世界先进、国内首批投用的双竖井废钢预热直流电弧炉等高端装备集群为基础,与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采用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特钢订单式生产模式,以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石钢全废钢电炉短流程冶炼工艺省去了长流程高能耗、高排放工序,采用清洁能源实现节能降碳目标,同时通过提高钢坯热送比、加热炉全自动燃烧控制、厂内物料搬倒采用电动平车等措施助力节能减碳。
石钢绿色低碳蓝图落地,处处体现着对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坚定追求,全流程的“含绿量”越来越高。通过技术创新,石钢对炼钢、轧钢系统产生的余热资源进行高效回收利用。这些余热全年用于发电,同时在冬季为所在城区供暖,实现产城融合。石钢高标准建设了水处理中心,生产用水全部使用城市中水,不取用一滴地下水,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石钢绿色电炉短流程生产模式让客户印象深刻。现场智能高效的生产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全流程应用,更加坚定了下游客户与石钢合作的信心。新区较老区同口径碳排放降低75%。”石钢技术中心碳管理流程一级业务主管侯子龙介绍。
如今,石钢绿色产品已深度嵌入汽车、轴承、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能源矿山等多个领域,并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石钢获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024年获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石钢绿色低碳品牌建设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日益彰显。
2024年9月9日,一封来自客户的邮件令石钢技术中心轴承钢项目首席开发师张国涛异常兴奋。该客户为国际轴承制造头部企业,石钢又一项产品通过了客户认证,将为其批量生产高端轴承钢。该客户对供应商的审核极为严苛,能够通过认证,是石钢产品在高端轴承钢市场上深度拓展的又一突破。
轴承是机械传动轴的支承,被誉为机器的“关节”,在工作时需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力,因此对生产原料要求极为严苛,尤其是成分的均匀性、非金属夹杂、碳化物等。轴承钢也被称为“钢中之王”,高品质轴承钢成为轴承制造企业青睐的原材料。
为此,石钢组建研发团队,对高端轴承钢的技术制高点发起攻势。张国涛和团队将生产过程中的纯净度控制、出钢温度、精炼时间、轧制参数等工艺指标逐一记录,积累样钢数据,同时与销售人员一起对接客户,围绕客户对产品的具体性能要求,寻找最佳工艺方案。通过精心优化钢材元素组成及生产工艺,经过多次论证和试验,最终,该产品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等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客户认可。
目前,石钢已打造出以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易切削非调质钢、合金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锚链及系泊链钢、帘线及工模具钢为代表的高精尖产品集群。
2024年5月22日,石钢销售中心山东公司与天津公司销售支撑保障团队协同作战,成功解决了山东某金属材料公司直径200毫米钎杆用钢硬度需求问题。该客户是石钢在山东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为满足客户对产品硬度的需求,该团队协调山东、天津两个区域专业技术力量,组建跨区联合服务队,制订可行性提升方案,不仅满足了客户对钢材的硬度需求,还实现了工艺降本,成为石钢集聚内部资源、加快响应速度的缩影。
石钢坚定不移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持续将内部优质资源向市场端、客户端倾斜,按照“业务人员专业化、专业人员业务化”思路,陆续选拔了生产、技术、管理3类优秀人才,全方位支撑营销一线。除人力支撑外,石钢还提供了数字支撑。即使在千里之外,业务经理也只需在手机上输入订单号,即可实现订单价格快速审批,并跟踪订单生产进度。
在生产现场,岗位职工按照订单需求,输入冶炼指令,出钢计划就自动完成编制,并下发给电炉、精炼、连铸等工序,各工序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模型化生产。这种不受时空限制、轻松接单的“数字模式”深得销售人员认可,也让他们在对接客户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使石钢赢得了众多顶级客户的青睐。如今,石钢与世界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石钢生产的易切削非调质钢应用于某国际品牌乘用车发动机曲轴,齿轮钢进入德国大众总部,挺进国际高端汽车品牌核心领域。
锚定“双碳”目标不动摇,依托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转型、高端客户开发、绿色低碳优势,打造绿钢品牌,建设最具竞争力的特钢强企,这是所有石钢人的目标。如今,他们距离这一目标更近了。
(报道组成员:范铁军、陈晓莉、刘加军、苏亚红、徐可可、蓝义高、高益芳,本篇执笔:刘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