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徐可可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近年来,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迫使中国钢铁工业快速转型,而钢铁工业转型本质上就是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也是一个全球性、长远的主题。“紧扣绿色低碳这一钢铁行业发展主题,中国钢铁企业克服在生产经营上遭遇的较大困难,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积极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取得巨大进展。”姚林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绿色低碳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40家钢铁企业超过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改造涉及企业吨钢平均投资约为466.36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为226.45元。今年上半年,重点企业节能投资占比7.0%、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极致能效工程与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在行业也形成广泛共识,目前58家企业共计4.4亿吨产能参与培育,首钢京唐成为首家通过能效标杆示范厂现场验收的钢铁企业。钢协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会员企业总能耗同比下降1.8%,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16%,吨钢可比能耗以及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能耗均呈下降趋势。
“按传统规律,当市场不景气、钢铁生产无法满负荷时,能效是难以保持原有水平,吨钢能耗应该是上升的。在此情景下,能耗不升反降的统计信息体现了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行动的真实效果。能耗的降低带来了企业碳排放的减少,也激励一批优秀企业在节能降碳领域努力开展技术实践和管理创新。”姚林强调。
此外,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钢协研究提出了八大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发支持计划,得到了行业积极响应,目前共有22个单位60个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正在推进,部分项目进展良好。中国钢铁工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方面已经稳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披露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方面,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已发布130份钢铁相关产品的EPD报告,是世界发布钢铁产品EPD报告最多的平台。可以说,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将形成世界权威的钢铁碳排放因子库。同时,钢协正在牵头编制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动超低排放、极致能效、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姚林进一步提出了目标,“超低排放改造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极致能效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先进)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国钢铁行业将继续按照国家确立的方向,锚定工作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低碳转型的务实路径。面对挑战、面向未来,安于本质、真如钢铁,我们有信心按计划实现既定目标,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共创绿色钢铁新时代,姚林信心满满。
钢铁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无论是超低排放、极致能效,还是碳达峰碳中和,最终都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当前,科技创新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钢协提出了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围绕富氢/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等八大技术领域的研发突破目标,提出了共性技术研发、产能和能耗支持,以及与低碳政策体系实现系统衔接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我们也看到,为推进前沿低碳技术创新,许多国家都在设立专项基金、出台支持政策推动低碳冶金技术项目上开展研究。”姚林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对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姚林强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圈。加快培育和壮大绿色低碳技术群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融通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和管理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二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重点突破基于物质流能量流协同的能源优化调度、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排产与资源协同优化、基于大数据的全流程质量分析与优化等技术,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智能制造体系。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梳理各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共性核心绿色低碳技术,以及跨行业的低碳耦合集成技术,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技术创新绝非易事,特别是原始创新更难,须面对高昂的投入成本、长期的技术研发、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且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可能结果仍不尽人意,甚至还要从头再来。但是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科技创新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放松。对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探索和投入,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的有回报,有的打水漂,但这种投入是必须的,最经济可靠的办法,就是协同创新。”姚林深有感触地说道。
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钢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完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这样一个系统性世界性课题,需要前所未有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为此,姚林建议,对于基础性共性课题,应采用全球钢铁行业甚至是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的方式,成立由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合作、政府产业基金和科研院所一起参与的新型研发平台,努力实现生态圈共赢。在这样的体制下,需要资金,大家同担风险;有了成果,大家共同受益。
姚林特别强调,钢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在钢铁制造本身,还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努力发展以钢铁为纽带的绿色价值链。下游有很多领域都需要上下游协同来解决绿色转型问题,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无论是造汽车还是盖房子,都有一个绿色低碳导向问题。钢铁行业要深度参与到下游行业中,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他进一步阐释道:“例如,钢铁业如何参与建筑产业工业化绿色化转型中去,用绿色钢材去替代其他的材料,构建下游产业新业态?这对钢铁业而言,既是约束,又是机会,为此钢协提出并推进了钢铁材料拓展应用计划。钢铁业要支撑、要参与、要促进建筑产业的工业化转型,扩大装配式钢结构应用,特别是住宅和专用设施的钢结构化。这本身也是一个绿色主题,体现在房屋建筑的低碳化上,秉持的理念是基于钢铁材料循环利用绿色特性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最优化。这是个很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工作。”
面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协同共赢是唯一出路。“希望我们能够以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为契机,携手构建更加高效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共建绿色低碳未来世界。”姚林表示。
合作共赢是国际化的共同目标
在姚林看来,国际化是一个双向概念,既包括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是在开放环境下对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已不能只局限于本土的竞争,而要着眼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钢铁治理;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中国钢铁海外发展要绿色出海,要把中国的绿色技术带出去,着力构建并深度融入跨国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能力。由于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中国钢铁没有维持高比例出口的条件,但要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要鼓励钢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与下游领先企业长期合作,这是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他表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向纵深推进,全球钢铁该如何治理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对此,姚林认为,全球的事情需要各国协商着办。全球钢铁治理需要全球钢铁同仁共同谋划,共同商量。首先,要加强对话,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对方,减少误会和分歧,通过对话、合作解决贸易争端。对于绿色低碳发展、产品档次升级等议题,更要多交流多沟通多合作。中国钢铁人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一起推动全球钢铁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合作交流,共同做大产业发展的“蛋糕”,实现互惠互利。
“近年来,世界主流铁矿石巨头、跨国钢铁公司、下游用钢企业等以设立研发中心、合资建厂等多种方式,在绿色化、智能化等领域,加大在华投资与合作力度。我们完全支持这种在发挥各自优势方面的协同创新与举措。”姚林进一步说道,“对中国钢铁而言,不断扩大国际化合作范围与领域,是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钢协将持续恢复和拓展国际交往渠道,密切与世界主要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商、冶金技术装备供应商、主要国家地区钢铁协会的交流交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钢铁行业愿意并希望同全球钢铁产业链和生态圈同仁携起手来,一起为我们共同的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作贡献!”姚林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