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两大重磅文件落地!工业节水四大重点任务精准破局
最新动态
两大重磅文件落地!工业节水四大重点任务精准破局
2025-11-193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 宇

为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联合发布《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两大重磅文件,从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推广应用两个维度,构建起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图片
来源:摄图网



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 护航国家水安全



《实施方案》系统规划了未来一段时期节水装备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推动我国节水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政策文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工作,“过去十年,我们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工业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负责同志介绍,我国近年已经发布了5534项重大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培育了4197家水效领跑者,遴选了32家试点企业园区和58个典型案例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但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仍未改变。202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达97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杨建军表示,节水装备作为节水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还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出台《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关键举措,对提升我国节水装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严谨、广泛参与的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透露:“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调研,听取了节水装备生产企业、用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意见建议,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委、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的《实施方案》是充分汇集共识的结果。”

《实施方案》明确了两大阶段性发展目标:

图片

到2027年,重点节水装备取得突破,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到2030年,构建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评价:“《实施方案》系统规划了未来一段时期节水装备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推动我国节水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政策文件,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表示,我国节水装备产业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超过2000家,部分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存在关键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超50%、智能化水平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短板。“《实施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路径。”

与《实施方案》相辅相成,《目录》以150项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为核心,构建起“共性通用+行业专用”的立体化节水技术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目录》是对当前工业节水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是引导行业从‘被动节水’向‘主动创效’转变的重要指引,对推动工业水效提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作为2014年以来的第六批目录,契合“研发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产业发展规律。



聚焦高耗水环节 开启工业节约模式



数智化转型成为激活“智能节水”新动能的核心抓手。

围绕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实施方案》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精准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构建全链条节水装备创新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详细解读了任务布局。

在增强供水装备技术创新水平方面,重点破解“水源保障”核心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再生水利用率仅为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任洪强表示,《实施方案》聚焦净水、非常规水利用和特殊用途水处理三大创新方向:


图片

一是攻关高精度、大通量且抗污染的过滤设备,推广复合消毒设备,提升对复杂水质的适应性;


二是突破高性能膜材料、能量回收装置等核心技术,推动再生水、海水、矿坑水等资源化利用;


三是研发模块化、智能化超纯水制备装备,满足特殊水质需求。文件专门设置“非常规水利用重点装备技术创新”专栏,系统规划了各类非常规水处理装备的技术攻关方向。


针对“过程节水”潜力挖掘,《实施方案》提出提高重点用水装备效能。“工业冷却和洗涤分别占工业用水的30%15%,是节水关键环节。”任洪强介绍,我国工业循环冷却水平均浓缩倍数目前仅为3-4倍,而国际先进水平可达6-8倍,提升空间巨大。《实施方案》部署了智能空气冷却器、高效开式冷却塔等装备的研发应用,通过优化传热结构与运行处理技术,同时攻关高压高效喷淋装备、智能变频喷淋等技术,减少蒸汽泄漏及水资源浪费,全面提升用水装备节水效能。此外,针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节水需求,文件明确将因地制宜推广高效制冷散热装备。

在废水循环利用领域,《实施方案》重点打通“末端回用”关键堵点。高盐废水处理是当前工业节水难点,我国年产生量超过3亿立方米,处理率不足20%。“《实施方案》聚焦膜分离和浓水深度处理装备两大突破方向,重点攻关抗氧化、耐污染的高性能反渗透膜装置,以及高效浓缩与分质减量装备。”马军表示,目录中“膜分离关键装备技术攻关”专栏,明确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四类装备的精度提升、污染控制和智能运维路径。“通过‘分质处理-梯级利用-资源回收’的系统思路,开发分盐与蒸发结晶一体化装备,推广撬装式处理装置,将推动工业废水从‘治污’向‘资源化’转型,实现近零排放。”

另外,数智化转型成为激活“智能节水”新动能的核心抓手。“当前工业领域智能监测和管理平台覆盖率不足30%,数智化应用潜力巨大。”任洪强介绍,《实施方案》规划了三大转型路径:一是提升装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智能传感设备与边缘计算终端深度应用;二是打造智慧化节水应用场景,推广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三是构建数智化节水管理平台,攻关用水数据实时采集、管网漏损智能诊断等关键技术。文件重点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循环利用调控、漏损预警监测三大场景,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节水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记者从《目录》中看到,构建的1+13”分类架构,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精准支撑。58项共性通用技术构成工业节水“通用工具箱”,涵盖循环水冷却、智能用水管理、高盐废水处理等六大类。其中,循环水系统优化技术节水率达20%-30%,智能用水管理技术可将管网漏损率降至0.1%13类重点行业技术板块则提供“一行业一方案”的精准支持,钢铁行业水循环利用率可达98%以上,纺织印染行业部分技术节水效果达87%,造纸行业单台设备年节水可达5万立方米。



全链条保障机制 推广目录协同推进



通过政策赋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将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

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政策支持、标准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方面持续发力,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同时推动《目录》与现有政策深度衔接,形成“节水-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支持方面,将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节水装备更新及技术改造;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企业积极采购节水装备;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加速先进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双轮保障,让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节水效益。”马军补充道,市场层面将鼓励节水装备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图片

来源:摄图网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将依托节水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健全节水装备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标准化图谱。“加快重点领域急需标准研制,推动节水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我国在全球节水装备领域的话语权。”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标准体系的完善将有效破解当前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规模化应用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将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水装备攻关,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将利用多双边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该负责人透露,将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目录》的推广应用与国家现有节水政策形成紧密衔接,构建“目标-技术-保障”闭环。“我们将以《目录》成熟技术为支撑,助力重点行业水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非常规水利用技术,推动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非常规水补充’的多元用水模式;将采用先进技术、水效领先的企业优先纳入水效领跑者名单,形成‘技术推广-水效提升-标杆引领’的正向循环。”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目录》中近60%的技术突破“单一节水”局限,形成“节水-减污-降碳”协同联动格局。马军举例说明,“锅炉中高温废水余热回收技术既实现近零排放,又能回收余热用于生产加热;食品行业玉米半湿脱皮工艺可提高成品率7%、降低能耗30%,同时节水50%以上;建材行业低碳节水膨润土助剂能减少14%-40%生产用水,还可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现一举三赢。”

“通过政策赋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将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重塑水资源利用格局。”任洪强表示。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