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工业软件本土化之路:AI 驱动破局突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zU5ODUzMg==&mid=2247565535&idx=1&sn=2b31b8367acc3ae6ae25ca035b0314c2&scene=45#wechat_redirect
▲关注中国信息化周报
车间里轰鸣的机床,设计室屏幕上跳动的三维模型,制造工厂里流转的智能调度指令———这些工业场景的“数字神经”,曾长期被国外软件巨头牢牢掌控。但历史的转折往往孕育于危机之中。今天,当龙芯的国产芯片架构与鸿蒙的分布式能力在底层“握手”,当AI算法开始自主优化生产参数,中国工业软件终于站在了技术自主与时代机遇的双重风口上。
工业软件本土化扎入底层架构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追赶。过去三十年,国产工业软件在“卡脖子”的阵痛中艰难爬坡。如今,两大历史性变量正在重构赛道———自主可控的底层架构与颠覆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两把钥匙,同时转动了国产工业软件的技术锁芯。
在洗衣机生产线上,人工智能技术将调机时间从8人5天缩短到2人4小时。
在空调内机生产线上,传统涂胶工艺因流水线上每台空调位置和形状的差异,需频繁停机由人工操作,导致效率低下且质量不稳定。如今,通过引入AI机器人实现移动中精准涂胶,系统利用智能视觉实时检测空调位置,自动调整机械臂动作以适应不同机型,在皮带持续运转的情况下完成涂胶作业。这一升级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华龙讯达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工业控制的核心硬件,其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业软件生态的安全性和技术主权。
华龙讯达基于龙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研发了全自主PLC,实现了从设计到运维的一体化人工智能应用。
华龙讯达CEO龙小昂表示,其研发的国产大型PLC,不但内部电子元件已实现全部国产化,其编程器和运行时等软件也全部自主研发。该系统有三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一,具有多轴协同能力,可以实现512个伺服轴的高精度同步控制,在复杂工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协同运行;其二,实时响应效率高,在2毫秒任务周期内驱动512个伺服轴,其运行抖动小于20微秒,确保高速运动场景下的时序稳定性,满足飞机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对时序控制的严苛要求;其三,资源优化水平高。在并行处理512个伺服轴控制任务时,系统仅占用20%的CPU内存资源,展现出卓越的算法效率与硬件利用率。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操作系统、编译器及实时系统(PRC)构成的开放平台,相比国外工业巨头的封闭框架,在应用开发中具备显著优势。“可实现更高效率的动态调优与跨行业适配,便捷性提升50%以上,且技术自主可控。”龙小昂说。
华龙讯达 CEO 龙小昂
紧抓智能化云化趋势求存图强
“中国工业软件整体处于追赶阶段,传统架构和云化正在路上,智能化还处于早期阶段。”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表示,智能化和云化是工业软件发展趋势,在原有架构基础上加入AI功能,重构开发AI原生工业软件,是工业软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
面对竞争环境的高速变化和AI技术的加速迭代,传统工厂的运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和利时研发了XMagital全新的可自由定义的智能系统。和利时集团副总裁何春明表示,该系统深度融合AI技术,实现了三大智能化突破:智能组态的可视化配置、智能应用的快速搭建、工业智能体的敏捷开发。XMagital提供了一系列智能化工具降低组态难度,涵盖业务建模、逻辑编排、数字孪生、工业优化和运维检测等,同时还集成了强化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工业AI通用架构和各类AI算法库,可以快速构建生产优化类、设备诊断类、工业视觉类、数据预测类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当然,当前火热的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通义千问等也都可以无缝接入,支持各类大模型框架以及RAG、MCP、FunctionCall等大模型技术,轻松构建生产运营类智能体和工程赋能类智能体,甚至打造各类行业大模型。
和利时集团副总裁何春明
AI能够降低工业软件的使用门槛。赵敏指出,工业软件需重构数据模型、交互界面和软件架构,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直接生成工业设计(如文本生成CAD模型)结果。当前技术难点在于实现一维自然语言与三维工业软件的数据模型维度转换,确立一维自然语言语义与三维工业模型几何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突破文生三维CAD的关键是结合大语言模型、工业知识图谱(二维)和多智能体技术,补充一维语言的维度缺陷。这需解决跨模态数据对齐、参数化逻辑解析等关键技术问题。”
华为通过融合大语言模型、工业知识图谱及多智能体技术,构建了“通用大模型+工业增强知识图谱+物理引擎&智能应用”的创新框架。华为通过“汽车造型智能设计+智能体应用”实践探索发现,工业增强知识图谱在模型生成效率和精准性以及创新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巨大,故而,工业增强知识图谱将成为核心竞争高地,而华为工业智能平台iDME.X正是构建工业知识图谱的天然技术底座,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智能中枢支持。
浩辰CAD AI通过AI渲染技术攻克了传统CAD设计中沟通成本高、耗时耗力、质量参差不齐等行业痛点;其楼梯产品融合智能识别、三 维重建、规范审查等AI功能,实现效率提升与错误规避的双重突破;而智能客服图小智则凭借专业术语理解和秒级响应能力,可精准理解CAD专业术语与用户诉求,1秒响应个性化解决方案,不仅能应对80%常规咨询,更通过数据沉淀反哺产品优化。
在实际设计中,尺寸标注不清、视图对不齐、约束关系混乱等基础建模难题常常困扰工程师。新迪天工CAD V2025R1版本全面优化了草图尺寸表达逻辑,使视图对齐更精准;通过增强误操作容错机制,大幅降低意外修改风险;同时强化约束查看功能,让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新增的基准点创建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建模精度控制能力。这些改进让草图绘制更符合操作直觉,出错率显著降低,修改更灵活高效,实现建模效率的跃升。
工业软件智能化演进两大路径
工业软件进入了由AI驱动的“下半场”转型新赛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布局工业软件方向标准,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应用标准化布局,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工业软件标准制定。
赵敏表示,工业软件的智能化演进主要有两种技术路径,一是渐进式升级路径,在现有传统软件架构中逐步嵌入AI功能模块,该方案因技术兼容性强、改造成本低,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渗透率超过95%;二是颠覆式创新路径,从底层架构开始重构,开发完全基于AI原生的工业软件,但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及技术复杂度高等挑战,现阶段仅处于探索阶段。
“人工智能将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开放平台上的动态调优和行业应用方面。”龙小昂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在工业软件领域的应用将加速推进,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导者。”一方面,以龙芯为代表的国产芯片企业,正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底座,为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提供自主可控的硬件支撑;鸿蒙等操作系统则以开放生态,打破技术壁垒,为软件创新开辟新路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至,为工业软件插上腾飞的翅膀。从智能设计到生产优化,从仿真模拟到运维管理,AI技术正重塑工业软件的每一个环节,让国产软件在智能化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可以期待,随着底层架构的不断完善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中国工业软件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End—
注:转载、添加白名单以及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得随意修改及盗用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