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产学研用各领域的专家学者500余名代表参加线下会议。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集中展示并发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准领域最新进展与关键成果,凸显了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明确标准制定路径,
凝练形成十大重点标准方向
为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工作,标委会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5年标准制定指南》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为年度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了参考及指引。并经过广泛调研,在指南基础上凝练形成十个主要标准方向,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
序号 | 重点方向 | 重点标准 | 计划号 |
1 | 产业界定及测算 | 人工智能基础共性人工智能产业边界界定 | 2025-0255T-YD |
2 | 人工智能 基础共性 人工智能企业认定 | 2025-0256T-YD | |
3 | 软硬件协同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面向大模型的异构智算系统资源池化技术要求 | 2025-0272T-YD |
4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软硬件协同 大模型训练及推理集群系统能力要求 | 2024-1323T-YD | |
5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软硬件协同 面向大语言模型的算子能力技术要求 | 2024-1324T-YD | |
6 | 大模型评测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大模型基准测试总体技术要求 | 2024-1334T-YD |
7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大模型分类方法和分级技术要求 | 2024-1333T-YD | |
8 | 人工智能 工程化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大模型模型即服务(MaaS)模型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 2024-1336T-YD |
9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大模型模型即服务(MaaS)应用开发平台技术要求 | 2024-1337T-YD | |
10 | 智能体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智能体基础技术能力要求 | 2024-1332T-YD |
11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智能体服务应用技术要求 | 2025-0275T-YD | |
12 | 具身智能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 基准测试方法 | 2024-1328T-YD |
13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 数据集质量要求及评价方法 | 2024-1329T-YD | |
14 | 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 基础共性 智能化能力分级 | 2025-0485T-YD |
15 | 人形机器人 基础共性 训练场构建技术规范 | 2025-0483T-YD | |
16 | 高质量 数据集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基础数据服务 大模型数据集开发管理能力分级及评估方法 | 2024-1315T-YD |
17 | 人工智能合成数据生成和管理能力要求 | 2024-0585T-YD | |
18 | 应用成熟度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系统软件 人工智能研发运营一体化成熟度要求:模型运营 | 2024-1321T-YD |
19 | 人工智能 安全治理 | 人工智能 安全治理 大模型安全基准测试方法 | 拟立项 |
20 | 人工智能 安全治理 系统风险管理能力要求 | 2024-1353T-YD |
表1:十大标准方向及相关重点标准
加速标准研制,联合发布20项
人工智能行业标准
今年以来,标委会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制修订,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联合推动发布20项标准,新增征集167项标准立项建议,完成7项标准报批、19项标准送审稿、14项征求意见稿。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YD/T 6520.1-2025 |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1部分:模型开发 |
2 | YD/T 6520.2-2025 |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2部分:模型能力 |
3 | YD/T 6520.3-2025 |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3部分:模型应用 |
4 | YD/T 6520.4-2025 |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4部分:可信要求 |
5 | YD/T 6520.5-2025 |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5部分:模型运营 |
6 | YD/T 6487-2025 | 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生产和标注服务能力通用成熟度模型 |
7 | YD/T 6486-2025 | 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集质量通用评估方法 总体要求 |
8 | YD/T 4392.2-2025 | 人工智能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 第 2 部分:安全要求 |
9 | YD/T 4392.4-2025 | 人工智能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 第 4 部分:大模型开发 应用 |
10 | YD/T 6525-2025 | 智能对话平台开发与服务能力评估方法 |
11 | YD/T 6526-2025 | 智能决策系统和工具技术要求 |
12 | YD/T 6527-2025 | 智能风控平台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 |
13 | YD/T 6522-2025 | 面向应用场景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评估方法 |
14 | YD/T 4394.10-2025 |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10部分:知识问答系统 |
15 | YD/T 6521-2025 |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音频结构化框架 |
16 | YD/T 6528-2025 | 面向跨语言交互场景的机器翻译系统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 |
17 | YD/T 6529.1-2025 | 流程挖掘技术及产品能力评估方法 第1部分:系统和工具 |
18 | YD/T 4439.3-2025 |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 第3部分:园区空间 |
19 | YD/T 6531-2025 | 面向人脸识别系统的人脸信息保护基础能力要求 |
20 | YD/T 6531-2025 | 光学字符识别(OCR)服务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 |
表2:联合CCSA推动发布的20项标准
序号 | 计划号 | 标准名称 |
1 | 2024-0993T-YD | 知识计算引擎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体框架 |
2 | 2024-0585T-YD | 人工智能合成数据生成和管理能力要求 |
3 | 2024-0988T-YD | 知识计算引擎技术要求 第3部分:知识计算与应用 |
4 | 2024-1333T-YD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大模型分类方法和分级技术要求 |
5 | 2024-0989T-YD | 自动机器学习平台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第1部分:平台功能 |
6 | 2024-0987T-YD | 知识计算引擎技术要求 第2部分:知识构建与管理 |
7 | 2024-0990T-YD | 虚拟数字人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 第3部分:基于移动终端的3D数字人 |
表3:7项标准报批稿
序号 | 计划编号 | 项目名称(中文) |
1 | 2024-1328T-YD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 基准测试方法 |
2 | 2024-1329T-YD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具身智能 数据集质量要求及评价方法 |
3 | 2025-0264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大模型计算资源运维平台技术要求 |
4 | 2025-0273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面向智算集群的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框架技术要求 |
5 | 2025-0263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边缘侧大模型推理软硬件系统能力要求 |
6 | 2025-0271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面向边缘设备的大模型推理加速框架技术要求 |
7 | 2025-0272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面向大模型的异构智算系统资源池化技术要求 |
8 | 2024-1319T-YD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系统软件 人工智能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 第3部分:性能要求 |
9 | 2025-0268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混合专家模型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 |
10 | 2024-1318T-YD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系统软件 大模型推理平台技术要求 |
11 | 2025-0265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大模型训练平台技术要求 |
12 | 2024-1321T-YD | 人工智能基础支撑 系统软件 人工智能研发运营一体化成熟度要求:模型运营 |
13 | 2025-0276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智能体开发平台技术要求 |
14 | 2025-0274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数据分析智能体技术要求 |
15 | 2025-0275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智能体服务应用技术要求 |
16 | 2025-0266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多模态理解大模型技术要求 |
17 | 2025-0277T-YD | 人工智能 产品服务 代理型人工智能系统技术要求 |
18 | 2025-0269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基于大模型的科研文献助手技术要求 |
19 | 2025-0267T-YD | 人工智能 关键基础技术 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要求 |
表4:19项标准送审稿
推进生态建设,强化跨行业协同
及标准宣贯
为加强标准生态培育,标委会通过标准预研讨论、工作组会、培训、宣贯、供需对接等形式,组织召开70余场活动,并成功举办首届“标准周”活动。设置联络员机制,与16个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人工智能标准生态圈。
组织名称 |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 |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智能计算标准化工作组 |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中国铁道学会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 |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表5:16家联络员单位
深化政策支撑,启动两项
标准课题研究
为深入支撑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实际需求,找准人工智能标准工作定位,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人工智能标准路线图及发展策略建议,标委会于今年启动“标准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累计吸纳科研院所、高校、人工智能及互联网企业、标准化组织等45家单位的专家参与,目前已完成3次研究框架迭代,进入成果报告撰写阶段。此外,标委会还与全国版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组织联合启动人工智能数据版权合规指南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涵盖数据资源方、研究机构及模型厂商等,目前正开展持续调研。
本次大会人工智能标准成果的发布,集中体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标准化与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系统推进和重要进展,为产业规范发展和深度赋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