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四部电梯上青云 安全发展新路径——成实钢铁180万专项投资破解高空作业难题的启示
最新动态
四部电梯上青云 安全发展新路径——成实钢铁180万专项投资破解高空作业难题的启示
2025-09-284

在钢铁行业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同样需要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实钢铁投资180万元为行车工安装四部专用电梯,将42.5米高空通勤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1分钟。这看似简单的改进背后,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发展中将员工需求真正放在心上的责任担当。

 高空作业的“垂直挑战”

“以前在老厂区,每天光爬楼梯就要花近一小时,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包,在高温、粉尘的环境下攀爬,还没开始干活就累得够呛。”成实钢铁李师傅回忆起过去的工作状态,不禁摇头苦笑。作为钢铁生产流程上的“高空守护者”,行车工的工作环境特殊,传统的爬梯通勤不仅耗费体力,更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一名行车工每天至少要在42.5米的高度往返4次,单次攀爬耗时约6分钟,遇到设备检修,往返次数还要翻倍。数百级陡峭狭窄的台阶,叠加随身携带的安全帽、检修扳手、通讯设备等装备,让“上班路”成了“体力战”,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会直接影响作业状态,更严峻的是存在安全隐患。

 180万元的精准投入 

问题即导向,需求即方向。成实钢铁管理层在新厂区规划阶段就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果断决策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一次性规划建设四部行车工专属电梯。

“我们不能让技术工人因为通勤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成实钢铁安全环保部部长燕金龙表示,这一决策体现了公司“想在前头、做在实处”的管理理念,更体现了对技术工人群体的深度关怀。

从方案设计到设备选型,从安全配置到运行维护,成实钢铁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行车工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反复论证电梯载重、运行速度、覆盖区域、安全防护等技术参数。最终投用的四部电梯均采用工业级防爆设计,可耐受高温、粉尘等复杂环境,配备双重制动系统、应急通话装置和实时监控设备,实现了安全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效率提升的连锁反应 

180万元的投入,换来的是员工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和安全保障的全面升级。“现在上下楼轻轻松松,6分钟的爬梯时间缩短到1分钟,电梯里还装了通风扇和照明,哪怕加班到深夜,上下楼也又安全又舒心。而且四部电梯分别覆盖不同作业区域,我们不用绕路,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行车工班组组长王师傅说,自新厂区正式投产,车间电梯投入使用以来,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以往因爬梯导致的疲劳作业、迟到等问题彻底消失,就连新入职的年轻员工,也纷纷称赞公司的贴心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在行业内产生了示范效应,成实钢铁的做法被誉为“小投入、大民生”的典型案例。以人为本铸就发展根基。四部电梯,承载的不仅是员工的身体,更承载着企业的温度和责任担当。“建厂房、扩产能,最终都是为了让员工能在更安全、更舒心的环境里工作,能和企业一起过上好日子。”

成实钢铁总经理周志梭坦言,为行车工专属设置电梯,不仅是对安全生产的坚守,更是对“让每一位员工有尊严、有保障地工作”的践行,是企业与员工“同呼吸、共成长”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成实钢铁在新厂区建设中还配套建设了车间空调系统、30秒饮水圈直饮水系统等人性化设施。这些看似“额外”的投入,实际上为企业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小电梯折射大理念 

在钢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当下,成实钢铁的做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业内专家认为,钢铁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上,更要在管理理念、人文关怀、安全保障等“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成实钢铁投资180万元建设员工专属电梯,在钢铁行业动辄数十亿的项目面前,是一项微不足道的“小工程”,但它在员工心里的分量的确很重。它所承载的是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是管理理念的革新,是行业转型的缩影。

以人为本启示 

成实钢铁的实践表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求突破,更要从细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小投入解决大问题,精准投入产生大效益,关键在于找准痛点、精准发力。如今,四部电梯每天平稳穿梭于42.5米的高空与地面之间,不仅改变了行车工的工作方式,更为钢铁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展望未来,成实钢铁将继续把员工需求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考量,在生产优质钢材的同时,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为行业转型发展树立标杆。


作者 | 石禹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