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氢冶金技术与应用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东北大学教授储满生担任执行主席,东北大学副教授那洪明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以“我国发展氢冶金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题,深入分析氢源选择、含铁原料制备以及工艺装备面临的挑战,强调焦炉煤气和天然气在过渡阶段的关键作用,以及高品质炉料制备和装备流程变革对氢冶金发展的重要意义。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李海鹏作“面向氢冶金的大规模绿电制氢”报告,介绍新能源制氢产业链及绿氢在氢冶金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大规模制氢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安全保障思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朱荣以“氢基直还铁—低碳电炉短流程关键冶炼技术进展”为题,结合相关企业的绿钢生产实践,系统分析氢基直接还原铁熔炼的主要难题,并深入介绍近零碳电炉的关键技术突破。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我国氢冶金发展中存在的高品位铁矿资源供应、高品质炉料制备、氢气制备与储运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河钢集团专家王新东详细介绍宣钢氢冶金在竖炉工艺优化、成本经济性提升、原料精料化配置及燃耗控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氢冶金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经验。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汪琦从氢冶金评价指标体系和炉体结构角度,提出了当前存在的指标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炉体结构有待优化等关键问题。宝武集团中央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建围绕氢冶金技术的应用、经济成本、原料配比、工艺流程及绿氢制备等环节进行了系统阐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氢冶金是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减少碳基还原剂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还在于推动产业链整体低碳化转型。未来发展既要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反应机理与工艺规律等理论体系,也要依托中试与示范工程,切实解决能效、稳定性与经济性等工程难题。我国氢冶金的推进应因地制宜,统筹可再生能源供给、制氢成本、系统安全及原料适应性等,探索符合我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发展路径。同时,政策层面亟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支持体系,并推动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合力,加快氢冶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会前,专家们赴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参观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项目,了解氢冶金实践及绿色钢铁生产方面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