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钢铁行业当如何“扩内需”?
最新动态
钢铁行业当如何“扩内需”?
2025-03-24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此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宏观政策的定调是“稳中求进”,最大的变化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转变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其列为九大任务之首。这意味着全方位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和首要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被视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国家将出台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和更多的政策工具来推动消费扩张。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缘何位列政府工作任务之首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意味着要从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生产技术升级、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产品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对外经贸合作等方面实行全过程需求扩张。

我们须理性认识扩围国内需求相关提法,投资与消费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有专家认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过度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就提出了在加力扩围国内需求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有专家表示,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经济工作中确实存在重投资、轻消费的现象,现阶段反而要更加理性认识,避免从另一个极端看问题。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的同时,也部署了“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等措施,表明在提振消费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投资拉动内需的关键作用。比如在“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有很多项目与民生领域有密切关系,将给提振消费提供现实的支撑,也能扩大就业、改善居民收入,为消费复苏升级奠定基础。“三驾马车”中,消费相对而言是“慢变量”,出口增长又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2025年关键是要在提升投资效益上下功夫。

提振消费不能仅靠刺激,还要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完善机制。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首要抓手,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用户)的消费需求,而不是让消费单纯作为短期调控的工具;二是消费从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能力(收入或效益)、消费对象(供给的适配性)和消费意愿(对居民来说是社保体系,对企业来说是产业链)的完整性3个方面。如果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消费很难大幅度增加。

从短期来看,可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增强居民(用户)消费能力和意愿。从中长期来看,提振消费还需要推动改革、完善机制:一是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与分配结构,提高居民尤其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从供给端发力,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三是要避免投资和消费二元对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从经济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当前,不确定性的外需波动需要新的内需增长点来熨平,打破当前经济发展的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扩大内需提供新的动力。从消费升级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需要更加充分地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为扩大内需这一引擎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钢铁业要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置于政府工作任务首位,为国内钢铁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钢铁行业运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因此,应当把扩大内需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当前,钢铁运行已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的新阶段。从近些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在2020年达到10.48亿吨,此后稳中略降。从需求层面来看,建筑业用钢特别是房地产和基础建设用钢仍旧是影响行业需求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品质上看,制造业所用钢材不同于建筑业,以优质钢、特殊钢为主,尤其是高端钢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制造业青睐。制造业用钢增长,与制造业需求增长有关,2024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

从企业来看,企业不能再走扩大规模、低价竞争的传统老路,也不要寄希望于其他企业先减产,导致行业再次陷入“囚徒困境”。对于生产低端产品、没有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负债率高的企业,要及时退出。焊管行业做出了示范,2024年共退出焊管生产线95条、退出产能507万吨。行业减产应坚持贯彻“三定三不要”的经营原则,顺应市场的变化。

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应通过存量优化、结构调整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全方位扩大内需。过去,国内钢铁消费相对集中于基建和房地产等领域,现在正调整结构向制造业等领域转变,钢铁产品正加速优化、升级。从本质上看,这依然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优质高效的供给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钢铁从结构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转变,将为钢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应用钢铁材料(核心技术)解决下游某些领域的痛点问题,意味着将瞄准钢铁磁性、热学、化学等属性,挖掘高强度、强韧性、耐腐蚀性、易焊接性、高延展性等特殊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优质材料,才能赢得被用户选择的机会。例如中国宝武、鞍钢、首钢等为中集集装箱开发含氮型节镍不锈耐候钢,完成了国产一代、二代、三代箱板的迭代与应用,达到从日本、欧美国家、韩国进口材料的水平。

为了创造基于钢铁自身绿色特性、更高效的钢铁材料,企业还应改变制造流程、工程型式和材料基础。例如新钢掌握0.1毫米厚的超薄硅钢分条工艺;包头威丰公司采用特殊生产工艺生产0.03毫米极薄电工钢;大冶特钢投资上亿元研发费用,生产出水陆两栖飞机AG600起落架用A100棒材;兴澄特钢研发出的100毫米厚承压设备用9Ni钢填补国内外材料的空白。

钢铁产品应用领域由建筑业转向制造业,将有效推动产业链延伸。例如浙江湖州金洲钢管公司采用RBE法(三辊卷板工艺)生产出直径5米、壁厚20毫米的输水钢管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安徽合肥紫金钢管公司用RBE法生产直径10米、壁厚100毫米的大直径打桩钢管,用于深海钻探石油平台桩基;恒立公司用RBE法生产液压缸外径2000毫米、内径1600毫米、壁厚200毫米,可提供5000吨推力。太原重工公司开发RBE法大直径厚壁直缝埋弧钢管用于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管线管,从而使用RBE法能生产小、中、大直径各种用途钢管;江苏武进不锈钢公司等6家企业、科研院校经过10多年联合攻关,成功开发JCOE大直径厚壁不锈钢石油天然气管线管,开拓了国内外油气市场。

钢铁企业扩大内需还要高度重视铁矿石等原燃料资源安全保障。铁矿石等原燃料是钢铁行业的“底板”。钢铁行业扩大内需不仅要延伸“短板”,更要加固“底板”。如宝钢在加固“底板”方面,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矿山运营、矿业加工、贸易交易和物流配送五位一体的供应链模式和保障体系。为了达到宝武铁矿石自给率50%的目标,宝武制订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2025年境内与海外矿山铁精矿产能超1.3亿吨,2030年1.7亿吨”的目标,确保加固了“底板”。

2025年,起点与节点交汇,钢铁行业在需求总量下降的前提下,应努力使“减中有增、增中有质”的趋势得以延续,这是评估2025年我国钢材需求的总体思路。据笔者预计,2025年建筑业、铁道、集装箱、五金制品等行业钢材需求有所下降,机械、汽车、能源、船舶、家电、摩托车等行业钢材需求有所增长。其中,我国建筑业用钢需求约4.2亿吨(其中钢结构1.2亿吨,房地产、基建用钢3.0亿吨);制造业用钢需求约4.8亿吨。2025年,钢铁行业应以扩大内需为先导,将资源保障和主要精力聚焦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上来。


作者 | 彭在美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