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冶金报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Y4ODI0MA==&mid=2650935640&idx=2&sn=a8ebccefd26e5a1cbbb2939ed9f717be
中国冶金报社两会报道组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优化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部署,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任务多是“从0到1”的原创突破性技术,投入大、难度大、风险高,需要系统化的体制机制支撑,以解决基础研究周期长、成果转化难、创新生态不完善等核心问题。
图为赵民革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建议,进一步完善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配套体制机制,构建适应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政府牵头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企业联合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并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降低企业研发风险。
二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基础研究。通过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纵向项目支持等方式,加大央地国企、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力度,保障原创技术策源地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
三是深化行业协作,加速成果转化。政府牵头针对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国家或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打通创新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与激励机制。针对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支持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探索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机制,真正激活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内生动力。
五是支持解决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的技术研发项目。将新能源车用超薄硅钢(厚度≤0.20毫米)等高端钢材纳入国家新材料专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对于开展高端材料研发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相对提高的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