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揭开土壤碳库“黑箱”之谜 | 科研“她力量”
最新动态
揭开土壤碳库“黑箱”之谜 | 科研“她力量”
2024-06-246


2024年4月28日,由中国科协、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名女科学家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5个团队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0人入选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20年来,伴随越来越多杰出女科学家的美丽绽放,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培养、发现、举荐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科研领域“她力量”奏响向阳生长的新时代乐章。

今日科协推出“科研‘她力量’”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冯晓娟:揭开土壤碳库“黑箱”之谜

凌晨3点,经历热带风暴肆虐的北大西洋更显阴冷,冯晓娟忍着剧烈的呕吐从船舱里钻出来,踉踉跄跄晃到甲板上,俯身采集冰凉的海水,再运送到低温储藏室,一趟又一趟。这个瘦弱的上海女孩,在深邃的海洋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无所畏惧。


那年,冯晓娟29岁,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那里是生物标志物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分析的发源地。但与这里研究海洋的人不同,她是唯一研究土壤的人。她首次成功将木质素单体的分离纯化方法应用在环境样本上。



2013年3月,在美国、瑞士相继完成4年博士后工作的她,寻着祖国泥土的芬芳,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继续探寻全球变化与土壤碳循环的神秘关系。


扎根泥土二十载,已是植物所研究员、副所长的冯晓娟带领团队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土壤碳库的秘密,并将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推向了分子水平的机制探讨。2024年4月,冯晓娟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我做科研的初心就是好奇心,对于想干的事,我会立马行动,从不纠结。”


冯晓娟在实验室

扎根泥土


“我要学生物,我要当科学家,去英国就当不了科学家了。”高三那年,获得上海市英语竞赛一等奖的冯晓娟放弃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全奖资助攻读纺织专业的机会,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她的导师、北京大学教授陶澍的指导下,冯晓娟本科毕业论文便瞄准了土壤污染物研究。2003年,她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继续该方向的研究。

2016年,冯晓娟(右一)与团队在植物所合影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性碳库,其碳储量是植被碳库的3-4倍,曾被《科学》称为“最后的科学前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土壤碳封存列为实现长期碳中和的关键途径之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刚读博士一年级的冯晓娟开始了对土壤中木质素稳定性的研究,土壤碳库“黑箱”的揭秘征程,也正式开始。


传统观念认为,木质素是驱动土壤碳长期积累的重要驱动力,很多碳库模型把木质素作为界定或者表征稳定碳库的重要参数。冯晓娟最终验证了木质素在增温下可能发生加速降解,凸显了木质素在气候变暖中的不稳定性,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所使用分子的方法也为研究土壤有机碳降解的“黑箱”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但对冯晓娟而言,木质素研究才刚刚开始,她要找到证明木质素不稳定的更直接证据。


2009年,冯晓娟前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希望攻克木质素单体的分离纯化方法。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她对木质素单体的提纯度达到了99%,可以进行单体14C分析。但此时的冯晓娟又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做第一个把该方法应用在环境样品上的人。


在离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前,冯晓娟随船在北大西洋航行了22天。眩晕时就紧闭着眼,躺在船舱里一动不动。冯晓娟知道,只有扎进深水区后,才能更好地“上岸”。


之后,冯晓娟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又完成了2年多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将单体14C的方法应用于北极冻土后,她惊讶地发现,木质素在北极流域中是最年轻的陆源碳组分。


2019年,冯晓娟在瑞士苏黎世参加会议


“4年博士后,我就干了这一件事,也没有想过是否会失败。”冯晓娟说。


十年磨一剑


2013年3月,冯晓娟回国加入植物所。爱“啃硬骨头”的她没想到,第一项研究竟做了十年。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更多生态系统中探究木质素和土壤碳的周转机制,冯晓娟在我国北方草地选取了多个草地土壤剖面,希望通过分析土壤中结构和来源不同的蜡质脂类化合物、木质素单体等,比较它们的环境驻留时间。

由于分析技术难度较高,冯晓娟背着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上百个单体化合物,只身飞往瑞士亲自动手分析。二十多天里,冯晓娟几乎完成了3个月的工作量。


就在登机回国之前,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几乎让她崩溃——由于实验真空管线被污染,样品全部废掉了。“那时的我,真是连哭都哭不出来。”冯晓娟回忆道。


回国后,她决定从头再来。这一次,她希望做得更充分、更有力,这一做就是十年。


冯晓娟在一个跨度超过3000公里的草地样带上选取了13个典型的草地土壤剖面,利用单体14C分析技术,对比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子组分。研究发现,植物脂类和黑炭在土壤剖面中的周转时间可达上万年,显著长于木质素,而木质素的周转主要受到温度调控并具有较高的温度敏感性。研究结果为木质素在矿质土壤中的不稳定性提供了直接证据,并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加速木质素降解。相关结果于2023年发表在《生态学通讯》。


既然木质素没有传统认知中那么稳定,那么谁会主导土壤碳积累呢?进一步利用样带分析,冯晓娟与合作者发现,草地土壤碳积累主要归因于微生物残体,而且植物脂类在森林土壤中的积累也不可小觑。这一发现颠覆了“木质素主导土壤碳积累”的传统观点,为准确理解土壤封碳途径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在揭示土壤碳库“黑箱”秘密的路上,冯晓娟也将开箱“钥匙”打磨得更加万能。她带领团队开发和拓展了木质素、软木脂、氨基糖等重要土壤生物标志物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从复杂样品中分离出纯度高于99%的单体用于 13C 和 14C 分析,既为评估土壤不同碳组分的来源和周转提供了直接手段,也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新颖的“土壤碳分子行为”分析方法体系。这些方法还被拓展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海洋碳循环等方向。

成为“土壤”


“一个女孩子做什么科学家,又苦又累”,在冯晓娟走向科研的路上,这样的声音并不算少数,但冯晓娟母亲坚定支持她做热爱的事。身为导师的冯晓娟,也坚定支持自己的学生追逐梦想。

如今已是植物所副研究员的贾娟是冯晓娟的第一位博士生,也是那项耗时十年的研究的主力。巧合的是,这项研究从冯晓娟成为母亲开始,到贾娟成为母亲结束。她们就这样坚守了十年。

2022年,冯晓娟(左七)与团队在植物所合影


“一旦你有了退路,就会放弃成长的机会。”冯晓娟从来不认为在科研中,女性和男性存在智力或者能力的差别。她的勇往直前,在学生眼中是一种榜样。


冯晓娟至今仍记得在多伦多大学求学时,自己独当一面的日子。她是导师玛娜·辛普森的第一位研究生,甚至还是实验室里的“维修师傅”。各种器材问题全靠自己摸索,这逼着她有了更快的成长。


在成为导师、组建团队后,冯晓娟慢慢学会了从“无微不至”到逐渐放手。只有适当地放手,让团队接受更多挑战,他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但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冯晓娟很看重学生的思想动态。她经常邀请学生一同就餐,或者饭后一起散步,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和困惑,尤其不忘让学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做科研、以后希望做什么。“我希望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科研,这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内驱力。”


在与“泥”为伴的几十年里,冯晓娟早已将自己根植于土壤中。她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更多希望之树。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国科协、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表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团队,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